居重驭轻词语解释
居重驭轻(居重驭轻,居重驭轻)
指人主掌握兵权以制政权。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故自三代、秦、汉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亲歷行阵,习知武事,知居重驭轻之势。承平既久,则习文忘武。”
▶明·陈子龙《议京兵》:“自古帝王之立国也,莫不欲居重驭轻,以为长远之计。”
------------------------------
居重驭轻
订讹条目
亦作“居重御轻”。谓处于重要地位或掌握军政大权,便于驾御下属或控制四方。
▶宋范浚《巡幸策》:“今虽悉师讨贼,务扬威武,而辇毂之下,兵卫亦安可以不强,甚非居重驭轻之道也。”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故自三代、秦、汉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亲歷行阵,习知武事,知居重驭轻之势。”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形势》:“汉时,以关中空虚,徙六国豪杰大姓以实三辅……其时五陵豪侈甲于天下,居重御轻之势于是在焉。”
▶明陈子龙《议京兵》:“自古帝王之立国也,莫不居重驭轻,以为长远之计。”
居重驭轻成语解释
◎指人主掌握兵权以制政权。
居重驭轻造句
- 又言:“京军多远戍,非居重驭轻之道。
- 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
- ,根本要地,自令旧人圈住,深得居重驭轻之意。
- 否则“失居重驭轻之权,忘深根固柢之虑”,就会酿成大乱。
- 近畿多八旗庄地,直隶亦京兆股肱,皆宜致之富饶,始可居重驭轻。
- 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
- 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和“居重驭轻”方略,分布在京城和冲要地区。
- 【例句】明陈子龙《议京兵》:“自古帝王之立国也,莫不欲居重驭轻,以为长远之计。
- 清朝入关后,为了以人数较少的八旗兵丁有效地控制全国,采取了“居重驭轻”重点配置的政策。
- 其中居重驭轻的关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业的“根本”,也是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 【出处】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故自三代、秦、汉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亲历行阵,习知武事,知居重驭轻之势。
- 时,由于妥善地处理了朝廷和地方的关系,内重外轻,“举天下不敌关中”,处于“居重驭轻”的有利地位,因而能够保持安定统一的局面。
- 全国最多时共设a府,府兵约60万人,主要分布于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河东、河南及邻近诸道,旨在“居重驭轻”(《陆宣公奏议》卷八),“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玉海□兵制》)。
- 为此他对唐朝前期的历史作了一番回顾:谈到在唐太宗时,由于妥善地处理了朝廷和地方的关系,内重外轻,“举天下不敌关中”,处于“居重驭轻”的有利地位,因而能够保持安定统一的局面。
- 大约谓当今在外,惟延绥两广无岁无掳,?之患而捷屡闻于朝堂,贺屡称于轩陛,四方流民悉聚荆襄,此大可忧也;而不求规画之良,以为经?之策,在内惟京营乃天子六师,所以居重驭轻,而四方有事恒病其不纯而困于不足。
- 但有学者指出,中央的南北军也是从地方郡、国选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0《兵考二》引山斋易氏《南北军始末序》曰:“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
- 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真实意图,应该是为了贯彻“居重驭轻”的建军方针,进一步确立中央军的优势地位;同时,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长期对外用兵,内部防务空虚等因素,因此武帝在军制改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强化贴身禁卫。
居开头的词语: 居重驭轻 居止 居贞 居有 居易 居庸 居经 居庐 居庞 居诸 居身 居位 居歆 居室 居停主人 居利思义 居居 居所 居盈 居民
轻结尾的词语: 居重驭轻 见轻 减轻 积轻 畸重畸轻 黄轻 浮轻 肥轻 凡轻 重轻 乘肥衣轻 訬轻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单轻 僄轻 避重逐轻 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