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襟(dǐ jīn)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底襟词语解释

底襟小襟。因其掩盖在大襟底下,故名。

底襟网络解释

底襟,底襟儿dǐjīn,dǐjīnr

[the smaller or inner piece on the right side of a Chinese garment which buttons on the right]纽扣在一侧的中装,掩在大襟底下的狭长部分

覆蓋在大襟下的狹長布條。或作「底衿」。

底襟造句

  • 底襟一方有绣花或补花。
  • 在袖口、领、肩、底襟和开衩部分均有织金锦做的边饰。
  • 两肩、前后胸饰正龙各一,下摆前后行龙各二,底襟龙一,共九条龙。
  • 有一次,慧生穿了件底襟很长的衣服进宫,自己踩着了衣服摔了一跤。
  • 每个木偶由三个人操作,女性的木偶没有脚,和服底襟的摆动甚是巧妙。
  • 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
  • 3.前身门襟自然下垂时挺直,不搅不豁,下角不里卷、不外翻,大襟与底襟长短一致。
  • 我读过两本记载道教符咒的书籍,一本是民国时刻印的《六甲天书》,一本是清朝人编写的《底襟集》。
  • 安吉尔望着她苍白的脸色和白衬裙底襟的血迹,万分激动地把她紧抱在怀中:“苔丝,我永远爱你,再也不离开你了。
  • 袍身纹饰由云龙与柿蒂纹组合而成,前胸、后背、两肩、腰帷、衽、底襟、下摆、袖端共绣龙纹43条,分别为正龙、团正龙、行龙。
  • 抱衣的样式是大领、大襟、紧袖,特点是在褂子的底襟周围缝着三层宽绸边,一层摞着一层,像裙子似的,上面有绣花的宽绸边。
  • 底襟、襟带(衣襟和腰带,亦比喻山川屏障环绕,地势险要)、襟要(亦喻军事上险要的地理位置)、襟子(衣襟)、襟儿(衣襟)。
  • 底襟集?地理秘旨部》载有“足底生云法”:取两个甲马,每个上面各写“白云上升”四字,分别绑在双腿上,口念乘云咒:“望请六丁六甲神,白云鹤羽飞游神。
  • 蟒的式样是:齐肩、圆领、右衽、大襟、大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腋下开*至底襟、袖根下衬有与袍不同颜色的阔边,叫“摆”;唐朝时称“燕尾”,明朝时叫“插摆”,配有“玉带”,又名“角带”。
  • 有的扒手穿着又长又大的衣服,作案时,用长袖搭在对象衣兜上,手在袖头底下动作,或者用隐藏在衣服里的“夹枪”(医用镊子)作案;有的犯罪分子在汽车上用自己的衣襟挡住坐席上被窃对象的衣兜,手从底襟伸出作案。
  •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
  • 此款为雍正皇后的礼服,故纹饰仍保持清前期风貌,前胸、后背及两肩各绣正龙一,前后襟绣升龙四,底襟绣升龙一,两袖端绣小正龙各一,两肩飞翅上绣小正龙各一,中接袖绣行龙各二,佩领绣行龙二,金色龙纹间隙处用五彩线绣云,下摆处绣八宝海水江崖,云和海水采用二晕色和三晕色两组配色方法,整件朝袍绣工精湛,纹样工整精致,配色和谐。
  • 有多种,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万世如意锦”,现存幅宽47厘米,花位纬循环3.9厘米,经循环3.5厘米,作男袍用;“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一号东汉墓出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幅宽40.75厘米(边宽1.05厘米×2),经密每厘米120~132根(越靠近幅边越密),纬密每厘米52~56根,花位纬循环5.4厘米,经向通幅,作男袍下摆底襟拼接及锦袜、锦手套、锦鸡鸣枕用;“阳字纹锦”,经密每厘米150~180根,边经每厘米100根,纬密每厘米34~36根,花位纬向2.3~2.4厘米,经向1.5~1.8厘米,作女袜用。

底开头的词语: 底服 底发 底公 底工 底码 底角 底突 底石 底居 底绥 底图 底节 底老 底层 底脚 底下书 底版 底极 底下人 底法

襟结尾的词语: 怀襟 后襟 喉襟 闳襟 鸿襟 闺襟 句襟 高襟 抚襟 风襟 分襟 芳襟 梵襟 烦襟 对面襟 对襟 底襟 丹襟 大襟 翠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