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末(qiáng nǔ zhī mò)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强弩之末词语解释

强弩之末(强弩之末,强弩之末)

亦作“彊弩之末”。

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彊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谓强弩发出的箭,到了末程,连鲁绢也穿不过。比喻衰微之势。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彊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明·张煌言《上延平王书》:“兼之虏势已居强弩之末,畏澥如虎,不得已而迁徙沿海,为坚壁清野之计。”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自从前两年开了个山西赈捐,到了此刻,已成了强弩之末,我看不到几时,就要停止的了。”

▶闻一多《文学的歷史动向》:“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网络解释

强弩之末qiángnǔzhīmò

[an arrow at the end of its flightspent force]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再有力量了

强弩之末,力不能入缟。——《汉书·韩安国传》

強弩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見「彊弩之末」條。

強弩發射的箭,至射程盡頭,力量削弱,連絹帛也穿不過。語本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比喻氣衰力竭。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亦作「強弩之末」。

强弩之末成语解释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 至于军阀,那是~了。 ◎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强弩之末近义词

师老兵疲
罢夫羸老

强弩之末反义词

势不可挡
势如破竹

强弩之末造句

  • 在这项工作完成时,第八集团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 右翼的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再威胁我们的阵地了。
  • 我靠了这股洄流的推动,继续向前走了一海里多,就发现它的力量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再不能有助于我了。
  • 冬天并非强弩之末,渐行渐远。
  • 现在(美国人)封堵资源外流到我们这样的国家的做法似乎有点象强弩之末
  • 理查德哈里斯的演出依旧卖力,可惜七年后再主演《太阳盟第三集》时,已成强弩之末
  • 尽管蒙受了巨大损失,中国军民仍然坚持奋战,而战线过长强弩之末的日寇渐渐开始撤退。
  • 这股回流把我冲向海岛方向三海里之后,它的力量已成了强弩之末,再也不能把船向前推进了。
  • 因为,水急水则浊,水缓水则清,我知道那股急流在这儿已成了强弩之末了。不久我果然发现,在半海里以外,海水打在一些礁石上,浪花四溅。那些礁石把这股急流分成两股,主要的一股继续流向南方,另一股被礁石挡回,形成一股强烈的回流,向西北流回来,水流湍急。

强开头的词语: 强弩之末 强化 强求 强梁 强词夺理 强势 强烈 强劲 强悍 强迫 强奸

末结尾的词语: 强弩之末 降本流末 贱末 简末 浅末 价末 季末 纪事本末 期末 灰末 荒末 豪末 毫末 贵末 格末 高末 芥末 副末 莩末 浮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