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恤词语解释
救恤(参见救卹)
亦作“救卹”。
救济抚恤。
▶《三国志•魏志•张范传》:“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论》:“古之人明救恤之义,开取与之分,所以周急拯难,通乎人之否泰也。”
▶《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安南之陷,将吏遗人多客伏溪洞,诏所在招还救卹之,免安南赋入二年。”
▶宋·司马光《应诏言朝政阙失状》:“民穷困已极而无人救恤,羸者不转死沟壑,壮者不聚为盗贼,将何之矣。”
救恤网络解释
◎救恤jiùxù
[relieve; succor]救济抚恤
救恤难民
救恤造句
- 家齐设救恤场于各处,为食赈之。
- 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 8.生存权是指“弱者得受国家救恤的权利。
- 板鞑初,季龙之攻续也,朝廷有王敦之逼,不遑救恤。
- 徐兖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
- 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 时盗贼蜂起,百姓饥馑,玄竟不能救恤,而官方坏乱,货贿公行。
- 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
- 其安南将吏官健走至海门者人数不少,宜令宋戎、李良?察访人数,量事救恤。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岸法师率新加坡居士林组织救恤会,抚济灾黎,垦荒自给。
-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孙伏伽弹劾民部尚书裴矩“苟钓虚名”,而不“救恤百姓”。
- “五卅”运动中,多次发表署名评论,又联合同仁拒登英日广告,发起募捐,救恤难胞。
- 救恤会分设难民收容所廿七处于各大寺院庵堂,每一分所各设正副主任等职员,专司其事。
- 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急则同约之近者为之告,约正命值月?告之,且为之纠集而绳督之。
- 2009年,住持释心林创办慈善组织“法藏功德会”,捐献十余万元,以修桥补路、扶危济困、赈灾助学、救恤孤寡。
- 想起当年漫天飞雪,姐妹困守寒舍,多亏射鸟儿及时救恤,更有那土炕上人生头一回惊心动魄、欲仙欲死的做爱。
- 该堂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为主旨,收殓工作由小到大,救恤事务由少而多,福利事业由简而繁,对社会事务不遗余力。
- 另据西藏所传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载,师生于东方芒哥拉(梵Bhan%gala)之婆罗门族,家贫,夙受龙树之救恤,遂依龙树出家。
- 省宪法中本规定人民有得到救恤灾难的权利,可赵恒惕这时却取消对饥民每日每人两合豆子的救济,改用掺糠的稀粥来对付。
- 积极参与救恤六安难民,为六安救灾机关写作《为灾民募赈启》云:“鸠形鹄面,家家无隔宿之粮;白草青火磷,夜夜有啼冤之鬼。
救开头的词语: 救恤 救疗 救困扶危 救经 救接 救护员 救乏 救安 救弊 救搭 救场 救病 救敌 救斗 救给 救驾 救急扶伤 救月 救正 救民水火
恤结尾的词语: 救恤 经恤 旌恤 检恤 简恤 济恤 惠恤 国恤 矜恤 顾恤 红白赏恤 赙恤 赋恤 拊恤 抚恤 俸恤 访恤 恩恤 追恤 吊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