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掇词语解释
直掇亦作“直裰”。亦作“直敪”。
1. 古家居常服,俗称道袍。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一•论衣冠异制》:“晋处士冯翼,衣布大袖,周缘以皂,下加襕,前繫二长带,隋·唐朝野服之,谓之冯翼之衣,今唿为直掇。”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富郑公致政归西都,尝着布直裰,跨驴出郊。”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无线导者,则谓之道袍,又曰直掇……燕居之所常用也。”
▶《儒林外史》第一回:“一个穿宝蓝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
2. 指僧袍。
▶《景德传灯录•普化和尚》:“将示灭,乃入市谓人曰:‘乞一箇直敪。’”元·无名氏《东坡梦》第一摺:“把我褊衫都当没了,至今穿着皂直掇哩。”
▶《水浒传》第七一回:“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凈?”
直掇造句
- 【直掇】(衣服)与直裰同。
- 又直掇;此燕居之所常用也。
- 也弗唱直掇海青。
- ,也叫直身的,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的叫做直掇。
- 据此则直掇字,本当作[袖-由+毒],而督亦可借用。
- 石秀穿上直掇护膝,一边插了尖刀,把木鱼直敲入巷里来。
- ’林逋寄李山人诗曰:‘身上只衣粗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
- ’苏辙孔平仲惠蕉布诗曰:‘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
- 北宋高隐之士林和靖名浦寄李山人的诗句中有云:「身上只衣粗直掇。
- 北宋苏轼所作孔平仲惠蕉布诗:「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
-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曾子宣、林子中在密院,为哲庙言:‘章子厚以隐士帽、紫直掇,系绦见从官,从官皆朝服。
- 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 宋明两代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 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衫、道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膝下拼一横幅为?,故又称?衫,四周镶大宽边,前系二带,为古代家居常服。
- 忽听得有人轻轻咳了一声,场中心不知怎地突然多了一人,脸色焦黄,三络长须,约摸有五十上下年纪,身穿直掇大褂,拿着一把破蒲扇,严如刚刚从田间耕作回来的乡下老汉。
- 丁晓心头鹿跳,屏神注视,只见花厅里坐着两个人,一个就是以前他在陈家门口碰到的,那个怀疑他是江湖败类,拿话把他激走的汉子;另一个却是面色焦黄,穿着直掇大褂的干瘦老头儿。
- 到了宋代,修史流行简约,欧阳修更是极力鼓吹这种史风,结果他写成得《新五代史》有的地方辞不达意,有的地方竟因文害意,为此,薛应■在本书中,凡是宋代史料中,无论实录、名记、诏令、奏议、疏论、启札,“有可为世法戒者,直掇全文,多不裁剪,恐其抑而不扬,则志意不舒、事体不悉”。
- 使人联想到“鲁智深相了一相,先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来”的《水淋》第七回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第四人手执牛尾巴,黄牛于背上;第五人双手执鼎耳,弓步蹬地,将鼎翻举过首,后面的一人抱犊,一有执壶。
直开头的词语: 直掇 直符 直到 直笔 直省 直译 直系血亲 直系 直捣黄龙 直径 直方大 直道 直不笼统 直音 直怔怔 直指 直捉捉 直播 直闚 直心眼儿
掇结尾的词语: 直掇 攫掇 驹掇 借掇 挢掇 集掇 喝掇 鼓掇 高掇 抚掇 掇掇 掂掇 提掇 窜掇 攒掇 撺掇 串掇 钞掇 抄掇 采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