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鹞(zhǐ yào)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纸鹞词语解释

纸鹞(纸鹞,纸鹞)

即纸鸢。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元·胡三省注:“纸鸱,即纸鸢也,今俗谓之纸鹞。”

▶吴组缃《山洪》二四:“那是个四方灯笼形的纸鹞,上面写着‘抗日救国’、‘打倒日本’字样。”参见“纸鸢”。

纸鹞网络解释

纸鹞zhǐyào

[kite]〈方〉∶风筝

風箏。如:「老農牽牛下田去,三五村童放紙鷂,你瞧,這幅圖畫多美妙!」

纸鹞造句

  • 广州人称斗纸鹞为“界鹞”。
  • 春风和暖放纸鹞,长线向我爷娘要。
  •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 在唐代,纸鹞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 风筝,古称“纸鸢”或“纸鹞”,最早起源于中国。
  • 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
  • 纸鹞yào,又称鹞子、纸鸢、风筝等,纸鹞是最古的称谓。
  •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 青年男女及儿童还携带风筝(俗称“纸鹞”),在山顶放飞。
  • 其中,描述中辍生故事的「牵纸鹞的手」入围7项大奖最受瞩目。
  • 古人在纸鹞上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故取名风筝。
  • 每当一只纸鹞败北,如云片飘下,此时,欢声哄动,声闻数里。
  • 「鹞」为风筝(又称「纸鹞」)之意,因为风筝的形状通常是这样。
  • 另外,还有五月节放纸鹞的风俗,这成了小孩子过五月节一大乐事。
  • 清末民初,佛山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放纸鹞的习俗,富有特色。
  • 而广州纸鹞不同,虽然也重视扎、糊、绘、放四艺,但却侧重在“放”。
  • 现在,广州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规定在市区内不准放纸鹞了。
  • 巫建和凭借客家剧场《牵纸鹞的手》获得第45届台湾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男配角奖。

纸开头的词语: 纸鹞 纸火 纸煤 纸袄 纸半张 纸币 纸交子 纸钱 纸张 纸帐 纸紥 纸盆 纸素 纸夹 纸带 纸窗 纸牕 纸标儿 纸帛 纸版

鹞结尾的词语: 纸鹞 白鹞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