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役(zhí yì)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职役词语解释

职役(职役,职役)

 1.    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

▶唐·白居易《首夏病间》诗:“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水浒传》第一一八回:“汝是宋江手下甚人?有何职役?今番为甚来献粮投拜?”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不懂得跑街是个甚么职役,先要问明。”

 2.    古代官府分派民户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的徭役。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令州县作差科簿,按户等轮差。

▶宋职役分四类:

(1)供应官物的,如衙前;

(2)督课赋税的,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

(3)逐捕盗贼的,如耆长、弓手、壮丁等;

(4)供官府使唤的,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

▶熙时职役改为雇役,到南宋恢复差役。

▶明时亦有职役。

职役造句

  • 论北宋职役的财政属性及其影响
  • 如若赢得,便迁你充其职役
  •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见《文献通考?职役一》。
  • 正在担任职役的乡村上民暂免夫役。
  • 一职,即在朝廷间斡旋、调停的职役
  • 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
  • 又如:革职(撤职);职役(犹职事。
  • 第一阶段是乡官制,第二阶段为职役制。
  • 教杨志替此人职役
  • 元明以来职役名称。
  • 只是奈缘我职役在身,不能勾自在闲步同往。
  • 这是“职役制”下的乡村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 衙前是北宋的一种职役,担负收管官物的重任。
  • 职役制”:就是乡治由官治转为半官式的绅治。
  • 唐代把各种有名目(即色)的职役和徭役称为色役。
  • 清制,凡不属于专设官职,调充某项职役的都用此称。
  • 州县地方又按民户资产分列户等以轮派各种名目的职役
  • ”杨志禀道:“小人应过武举出身,曾做殿司府制使职役

职开头的词语: 职役 职性 职统 职管 职僚 职命 职典 职内 职劳 职孤 职当 职岁 职职 职约 职秩 职主 职专 职次 职规 职计

役结尾的词语: 职役 指役 滞役 质役 剧役 久役 解役 校役 匠役 贱役 驾役 甲役 极役 羁役 饥饱劳役 阍役 逭役 缓役 淮海战役 怀役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