茳芏词语解释
茳芏俗名席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呈三棱形,高四五尺,叶片细长,花绿褐色。茎可用来织席。
茳芏网络解释
◎茳芏jiāngdù
[cyperus] 俗名席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Cyperus malaccensis ),茎呈三棱形,叶子细长,花绿褐色。茎可用来织席
植物名。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春發莖葉,後抽出深綠色三稜地上莖,葉退化為鱗片狀,環抱於莖的下方。夏秋間開綠褐色小花。莖可織席。
茳芏造句
- 茳芏,学名:Cyperus malaccensis Lam.(C.tegetiformis Roxb.)。
- 芏,是古代人对茳芏的称谓。
- 心破云烟先断木,目空茳芏再削冰。
- 用茳芏编制的席子柔软耐用,富有弹性。
- 》:“吹破茅茨先翦棘,望空茳芏再削冰。
- 茳芏开绿褐色小花,其茎为三棱形,可编席。
- 茳芏喜生长在沼泽或低湿处,植株叶子长而细,可以用来捆扎粽子。
- 在古代,有人专职采集茳芏,用来编制席子,而席子是春秋乃至汉、唐时期人们主要的坐塌工具。
- 其他如莎草科的茳芏、碱草、?草、灯心草科的灯心草,禾本科的芦苇、芨芨草等,其叶纤维也可供编织等用。
-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口,并生有一种茳芏草,故名芏子口(芏:当地方音读zhun)。
- 短叶茳芏群落是南方沿海的常见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于珠江口两侧,东至深圳,西至台山,以及广西的钦州湾和南流河口一带。
- 茳芏是如今改良盐碱地的优良草种,民间通称其为席草,又称咸水草、三角草和莞草等,今广东省著名的经济开发区东莞市,其名就源于莞草,即茳芏。
- 区内优势草本植物有日照飘拂草、莠狗尾草、芦苇、咸水草、茳芏、雀稗等,天然植被为红树林植被和芦苇,湿地周边地区的原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季雨林。
- 由于茳芏的茎中含有少量盐份,能吸取空气中的水份,因此其编制的席子不易发脆,深受江南贵族们的喜爱,称用茳芏编制的席为“?”,称用茳芏编席工匠为“芏者”、“?人”。
- 漳江口保护区内有红树林、芦苇、卡开芦沼泽、短叶茳芏盐沼、江河、滩涂、河滩、鱼塘、水田等多种天然及人工湿地、滩涂底质有泥滩、泥沙滩、沙滩等各种类型,河网密布,湿地环境多样。
- “茳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科,单子叶植物纲,莎草属,毛轴莎草目,拉丁文为Cyperus malaccensis Lam.subsp.Malaccensis,广泛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以及一些盐碱地、沼泽地或低湿处,是红树林的标志性植物之一。
- 按照《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可以分为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物被3个植被型;有白骨壤林、桐花树林、白骨壤林+桐花树林、秋茄林、秋茄+桐花树林、木榄林、芦苇盐沼、卡开芦盐沼、短叶茳芏盐沼、铺地黍盐沼、厚藤群落、苦蓝盘群落、露兜树群落共13个群系;有秋茄??老鼠勒等22个群丛。
芏结尾的词语: 茳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