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jiào kān)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作者:通通学

校勘词语解释

校勘

 1.    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

▶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着之官,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

▶宋·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余篇,然多错乱重复。”

▶胡适《重印干隆壬子本<红楼梦>序》:“他料定读小说的人决不会费大工夫用各种本子细细校勘。”

 2.    犹核实。比较核对。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元典章•刑部二•狱具》:“照得先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详,遍行合属依例施行去讫。”

 3.    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宋史•欧阳修传》:“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校勘网络解释

校勘jiàokān

[collation]搜集某书的不同版本,并综合有关资料,互相比较、核对,别其同异,定其正误

校勘xiàokān

[Xiaokan,officer]宋代校订宫中藏书的官名

集合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加以研究審定文字上的謬誤與同異。唐.白居易.策林二.三十一大官乏人:「秘著之宦,不獨以校勘之用取之。」訂正亦作「校讎」。

職官名。宋代掌校訂書籍的官吏。

校勘近义词

订正
改正
勘误
校订
校正

校勘造句

  • 试论鲁迅对校勘学的贡献
  • 论沈家本校勘法律文献的方法
  • 清代吴地藏书家校勘学家惠栋
  • 陈垣先生对校勘学的贡献
  • 张舜徽先生的校勘学思想探析
  • 聊斋俚曲格律和校勘注释又续
  • 摘要校勘与考释是整理出土文献的两项基本工作。
  • 该书精心校勘,加以注解和白话翻译,易读易懂。
  • 高注术语根据其功能,分为释义、标音、引言、校勘四大类。
  • 该书的不足有不当疑或疑而不当、校勘考证失误、评论不当等。
  • 同时,从文献角度说, 《离珠集》具有较高的辑佚、校勘和文学史料等价值。
  • 虽有董志广先生《潘岳集校注》一书,但其重在“注” ,于校勘少有涉及。
  • 校勘过程中,对征引《尸子》之书择取善本,主要运用他校、对校,兼采本校、理校等法进行。
  • 来确定字符集、错误消息类别、货币值格式、数字转换、字符串校勘和字母排序。
  • 摘要文章校勘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三家注部分的标点讹误凡九条。
  • 本文主要是以郭店竹书这批出土文献来谈与出土文献的校勘和考释相关的问题。
  • 由于与校勘、考释相关内容的范围颇为广泛,故只能以几个重点,标举条例来加以讨论。
  • 一、前言:主要述及本文的写作动机、 《释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我们校勘的原则。
  • 本文主要就校勘问题与中华书局标点本进行商榷,总计校勘札记三十四条,标点札记十条,另附《宋书》词语训释五条。
  • 本文就《宋书?州郡志》的编撰过程、存在问题、版本情况、校勘整理、学术价值、研究状况与研究方法等,略作述论与考议。

校开头的词语: 校勘 校尉 校正 校对 校书

勘结尾的词语: 校勘 检勘 捡勘 简勘 计勘 系勘 会勘 核勘 行勘 归勘 根勘 覆勘 对勘 追勘 点勘 谛勘 打勘 雠勘 吃勘 察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