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簿词语解释
丞簿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
▶明徐渭《赠吴宣府序》:“丞簿畏得祸,不敢动气。”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
丞簿造句
- 其署中所蓄,中丞簿录以献。
- 领官丞簿下,不在招提中。
- 卿尝为丞簿,民间何事不知,凡利害极陈之。
- 监交案,随逐丞簿赴左藏库监交看验纲运钱物。
- 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
- 明徐渭《赠吴宣府序》:“丞簿畏得祸,不敢动气。
- 《旧书》:九成宫总监一人,副监一人,丞簿录事各一人。
- 甸坐堂皇,命反接,将杖之,丞簿力为请,久之乃释其缚。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
- 贼平,建议增设内江等二十二县丞簿,饬吏治,修战备,更置关堡,以规远久。
- ”清洪亮吉《泾县志?风俗》:“称县令、丞簿、尉官曰老爹,而冠以大、二、三、四字。
- 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选?怖急,男女奔窜。
- 边部有讼,招讨司无得辄遣白身人征断,宜于省部有出身女直、契丹人及县令丞簿中择廉能者,因其风俗,略定科条,务为简易。
- 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于光禄,而寺官未尝临视,请大祠以长贰、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监视宰割,礼毕颁胙,有故及小祠,听以其属摄。
- 御前宣劝殿上宰执、亲王、使相、侍从、外国使副毕,中使二员至御座前奏过,分东西殿庑,传宣台官卿监郎丞簿饮,尽酒者三,拜而饮之。
- 政和六年二月,监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于光禄,而寺官未尝临视,请大祠以长贰、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监视宰割,礼毕颁胙,有故及小祠,听以其属摄。
- 后为京兆尹,请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驸马中期周已上亲及女婿外甥,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敕从之。
- 书首为县纪年,次为城境图,次为官治志、附以令丞簿尉题名,次为社志学志,附以进士题名,次为寮驿楼亭放生池版图兵籍,次为山水志,次为先贤传,次为古奇迹、古阡,次为书,次为文,次为诗,次为画,次为纸,次为古物,次为物外记,次为草木禽鱼。
- 在朕前亦自称奴才,而汉人虽丞簿末秩引见亦皆称臣,岂丞簿汉员,因此遂得谓尊于满大学士乎?朕抚御臣民,并无歧视,而朝廷体统,本自尊严,又岂因臣下之称奴才而尊崇有加,称臣而体制有减乎?朕于此等事从不计较,即汉人中间有于召对时称奴才者,亦并无嘉赏之意。
- 又疏陈民生十害,谓:“州县胥役挟持长吏,为衙蠹之害;官吏私交旧识,关说曲直,为抽丰之害;乡民钱粮讼狱,必投在城所主之户,听其侵蚀唆使,为歇家之害;大奸巨猾武断乡曲,为奸豪之害;督抚及司道胥吏干?有司,为上官胥吏之害;丞簿佐贰滥受讼牒,为佐贰之害;奸民?张上控,株连蔓衍,为越诉之害;颜料本色,缘时价低昂,不载由单,任意苛敛,为杂派之害;百姓十室九空,无藉乘急取利,逐月合券,俗谓‘印子钱’,利至十之七八,折没妻孥,为放债之害;邮传往来,强捉人夫,挽舟负舆,为纤夫之害。
丞开头的词语: 丞倅 丞局 丞史 丞辖 丞参 丞簿 丞弼 丞辅 丞属 丞尉 丞郎 丞相
簿结尾的词语: 黄簿 花名簿 扈簿 户口簿 候簿 号簿 官簿 功劳簿 感风簿 对簿 短主簿 都邑簿 点鬼簿 典簿 登簿 底簿 当簿 丞簿 长须主簿 长髯主簿